創(chuàng)造、改善土壤團粒結構的措施有哪些?

2024-05-21

有團粒結構的土壤,松緊適度,通氣保溫保水保肥,扎根條件良好,能夠從水、肥、氣、熱、扎根條件等諸肥力因素方面滿足作物生長發(fā)育的要求,能使作物“吃飽、喝足、住得舒服”,從而獲得高產(chǎn)。

那么,創(chuàng)造團粒結構的措施有哪些呢?

一、深耕與施肥

深耕與施肥

深耕施肥對創(chuàng)造團粒結構的作用很大。耕作主要是通過機械外力作用,使土破裂松散,最后變成小土團,但對于缺乏有機質(zhì)的土壤來說,深耕還不能創(chuàng)造較穩(wěn)固的團粒結構。因此,必須結合分層施用有機肥,增加土中有機膠結物質(zhì)。

為了增加土與肥的接觸面,使土肥相融,促進團聚作用,應盡量使肥料與土壤混合均勻,同時必須注意要連年施用,充分地供應形成團粒的物質(zhì)基礎,這樣才能有效地創(chuàng)造團粒結構。

二、正確耕作

正確耕作

對土壤進行合理耕作,可以創(chuàng)造和恢復結構,耕、耙、耱、鎮(zhèn)壓等耕作措施,如進行得當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。但進行不當也會產(chǎn)生不良效果,如過分頻繁鎮(zhèn)壓和耙耱,會使土壤結構破壞。一般來說,較黏重的土壤多耙,會對改善土壤結構起良好作用。

三、合理輪作

合理輪作

正確的輪作倒茬能恢復和創(chuàng)造團粒結構。不同作物有不同的耕作管理制度,而作物本身及其耕作管理措施對土壤有很大的影響,如塊根、塊莖作用在土中不斷膨大使團粒結構機械破壞,而密植作物因耕作次數(shù)較少,加之植被覆蓋度大,能防止地表的風吹雨打,表土也比較濕潤,且根系還有割裂和擠壓作用,因此有利于結構的形成。

因此,應根據(jù)不同作用的生物學特性,進行合理輪作倒茬,以維持和提高土壤的結構,達到既用地又養(yǎng)地、不斷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。

四、合理灌溉、曬垡和凍垡

灌溉方式對結構影響很大,大水漫灌由于沖刷大,對結構破壞最大,且易造成土壤板結;溝灌噴灌或地下灌溉較好些。另外灌后要及時疏松表土,防止板結,恢復土壤結構。充分利用曬垡和凍垡干濕交替與凍融交替對結構形成的作用,可以使較黏重的土壤變得酥脆。

五、應用土壤結構改良劑

近幾十年來一些國家曾研究用人工制成的膠結物質(zhì),改良土壤結構,這種物質(zhì)叫作土壤結構改良劑或土壤團粒促進劑,其團聚土粒的機制是由于它們能溶于水,施入后與土壤相互作用,轉(zhuǎn)化為不可溶態(tài)而吸附在土粒表面,黏結土粒成為有水穩(wěn)性的團粒結構。

與《創(chuàng)造、改善土壤團粒結構的措施有哪些?》相關的文章:

熱門文章